專訪 — 健野岩場的木製岩點創作者
Posted by Ya-Te Chen on
July 2, 2016
台中健野,一直是筆者最喜歡的岩場之一,主因是那兒是個木製岩點的實驗場。從2014到今天,去健野的機會雖不多,但幾乎都會巧遇這些木製岩點的創作者大姊,可以暢談對於岩點設計的種種想法。兩年來,看著她的作品不斷推陳出新,摩擦點、小腳點、懸掛點、地形… 甚至還有我們上次聊到的裂隙,也終於在兩個月前裝設完成,如今終於有地方能用一整條可以塞手的裂隙出路線了!
一件事,即使是業餘,能夠如此認真去做、持續去做,就是有價值的。
↑第一條裂隙於2016.04~06裝設完成,內側鎖了幾片扁平木頭點,增加變化
也很貼心的將邊緣磨圓,以免割到手,空手可JAM,不須戴手套
以下簡短的訪談,將介紹她的創作歷程,以及木製岩點的特殊性、適用性。在台灣,玻纖是人工岩場的主流材料,木製岩點的出現,促使我們去思考岩點的更多可能性,以及,在享受攀岩、與材料對環境的影響之間,如何求取平衡。
Q:從何時開始製作木頭岩點?為什麼想做岩點?
A:一開始只因當時需要做了幾顆。大概從2014年,開始真正有目的性的製作岩點,並研究如何以個人之力施工。我也爬岩,因此常因自己的需求跟程度,來決定製作哪種岩點,例如有一陣子需要小腳點,就做了很多,後來覺得手點不夠了,就開始研究各種手點…
Q:木材的優缺點?
A:
優點:木製岩點圓潤不咬手。即使刻上紋路,爬久了也不容易破皮,很適合小朋友或新手。常見的玻纖雖然強度很好,但相對刺手,不過也有例外,像日本的玻纖布就比較溫和,很安全。
玻纖難以降解,會留下工業廢棄物,製造過程中對工人及環境也都容易造成傷害。相對而言,木頭環保可分解,而且若有損壞,隨時可修改,當然會越改越小,所以可以說它是一種環保的消耗品。
缺點:
不易取得適合的材料。幸運的是我家隔壁就是裝潢工廠,有許多製作家具切剩下來的木料,一般是丟棄或任人拿去燒窯。由於來自原木心材,所以,那些切下來無法再加工利用的邊邊角角,質地仍十分紮實,足夠製作好岩點。一般樹枝(比方說修樹切下來的)都不夠粗,去掉外層樹皮與鬆散部分以後,剩下的部分仍不夠緊實,拿來做岩點的話,會很快乾裂。我常用的木材,都必須有一定的硬度,例如紫檀、柚木(軟硬適中,施工容易,夠耐久)、花梨木(硬,施工較難,顏色紅)、鐵刀木(非常硬)、櫻花(不常見)…
另一個問題是:品質無法保證。木頭岩點可以放多久而不壞?是否需要上底漆,以免乾裂?我當初很猶豫,最終選擇不上底漆,因為底漆會填滿表面的毛細孔,沒上漆的木材可以吸手汗,也比較不滑。蟲蛀方面,這些木材來自工廠,已做過防腐防蛀處理(詳情需問上游廠商,我不清楚),但到底能撐多久呢?從2014到現在已經兩年,這些岩點設置在健野,沒有直接受到日照、雨淋,環境濕度適中,狀況至今良好。至於確切的壽命,則有待繼續實驗…
木頭岩點目前不適合賣的原因也在於此,因我不是真正懂木材,無法保證產品壽命。不過,若能接受這個問題的話,歡迎需要的人來我家拿岩點,也可以幫忙客製。
除此之外,木頭岩點無法大量生產,只能手工製作,形狀無法重複。或許有機台可以用於量產,但還待開發。國外有些工作室專做木頭岩點(wood holds),相當精美,日本也有,但我還沒深入了解。
木頭的造型也比較受限。岩點上太細小的造型,比方說太細的地方,會成為脆弱處,有可能扳斷。此外也不太能做出太複雜的造型,比方說動物、人頭等等,因為很費工。有些細緻的紋路,比方說珊瑚礁岩般的孔洞,不容易刻上。總體而言,木頭岩點的造型較為粗獷,紋路較淺、較粗。最適合做open點、腳點。
重量是木頭岩點另一大限制:size無法做得太大。目前我都用內六角螺絲來鎖,這樣重量的極限是多少呢?雖然沒做過實驗,但我認為,木頭岩點最大只能做到半身大小的地形點,或者大顆的手點。如果再大,除了重量更重以外,我不能保證若一個80公斤的抱石者,dyno去抓該岩點時,螺絲會不會撐不住而崩塌。
我的地形點都是空心的,所以可以做得大一些。至於手點,大多是實心木材,因此除非挖空,不然會相當重。挖空是比較困難的技術,這也是我幾乎不做口袋點的原因。
↑中型地形點,裝設中。2014.10
最後呢,做木頭岩點還需要適合的環境:不怕髒,因為粉屑很多;不怕吵,也就是說需要位於郊區,或做好隔音;施工者對工業安全必須要有一定的認知,不然會見血。不過,跟玻纖工廠比起來,已經是比較單純的工作環境了。
Q:做過哪些類型的岩點?最喜歡哪些?製作上有甚麼講究?
A:我做過很多系列。常常在某段時間內,專研究一個系列,那陣子健野就會出現很多該種類的點。大概可分為以下幾類:
一般手點 — 大多是順著木料原本的模樣去製作。其中OPEN點(摩擦點)是我最喜歡的類型,因為適合木材的特性,而且,指力是我的弱項…
通常我用「減法」施工,也就是削去木材的周邊,雕塑出想要的外型。但有時也會用「加法」,也就是組合兩塊以上的木材,或者在大塊木材上鎖小點,增加變化
長條型的點,需要加上防轉動設計,我會用白膠+沙子塗在背面,但拆掉時可能連牆面油漆一起拔掉(雖然說玻纖岩點也常會有同樣情形),而且,最妥當的防轉方法還是加上第二顆螺絲,只是這樣就必須在岩牆上多鑽一個孔。
小腳點 — 製作過程比較可怕,因為要鎖住/夾住小塊木材施工
手榴彈(懸吊點) — 可以有多種造型
青蛙 — 也是懸吊點的一種,是仿STONE比賽用過的那種漂浮球,我去海邊撿來加工做成的,因為圓球上面要加上兩個懸吊處,看起來像青蛙,所以這樣暱稱。不過跟手榴彈一樣很擋路,大部分已拆掉
↑懸吊點的「極盛期」2014.10
當時還有過整條都是地形+懸吊點的路線呢!
阿漂(漂流木) — 很輕,很有藝術感,只要找到三個點能放在同一個平面上,而且結構堅固,就可以拿來用。但質地較鬆散,也許強度也較弱,比較有疑慮的地方我會用簽字筆寫上「這裡勿抓」
地形點 — 目前以三角錐為主,也有做過長方形、半圓形,內凹的地形目前還沒有做過。健野幾乎都是垂直牆面,因此比較突出的中小型地形點,裝在下方可能會導致攀爬者掉下來時撞到。所以後來這類地形點都只裝在高處,或over面上方,以免危險。比較扁的地形才可裝在低處。
裂隙則剛開始嘗試,通常裂隙需在整個岩場設計時就一併規劃好,屬於岩牆的一部分,沒有多少調整的餘地,但我也思考過其他可調整的方案,例如用幾個稍大的地形點貼近組合,可以做出裂隙的動作,不過這還有待實驗。
最近也開始製作陶瓷岩點,雖不如木材那樣有彈性,也須一定的厚度才安全,但可以雕出比較複雜的紋路
此外,若找得到可以彎曲的單邊木,「也許」有可能製作整塊岩板(目前還只在想像的階段…)
感謝黃老闆願意讓我在健野裝點。可惜這裡場地太小。許多較大型的岩點鎖上後,過一陣子就需拆掉。家裡已經堆了很多岩點,沒有地方裝設。
Q:未來有什麼計畫、目標?
A:到目前為止,我只是在練基本功,還沒真正進一步嘗試造型。
岩點的設計,除了材質特性的限制外,更反映了設計者對於人體潛能的認知、甚至期待。
看看世界杯抱石賽,許多岩點是為了比賽而客製的,從那些造型與組合,可以看出定線團隊的思考方式,如何去考驗抱石者的快、狠、準、平衡感、柔軟度、肌力、爆發力等等全方位的能力。許多我們原本想不到的動作,也因岩點與路線的設計,慢慢被開發出來。這就是設計岩點的樂趣。
我爬岩,雖然爬得不好,但與製作岩點這件事相輔相成。可能我更能融入設計中的,是偏初學者的動作與感受。
有時會偷偷夢想一下,自己做岩點,雖然現在對品質與外觀還沒什麼自信,但,也許有一天能將自己想像中的路線具體化,甚至支援一些小比賽,誰知道呢?
不管如何,製作岩點是一件快樂的事。我仍有許多想嘗試的idea。當然這只是個人的小工程,沒有進度壓力,但希望將來有機會將那些idea一個個實行出來。
~~謝謝所有曾為健野付出過的人
讓我們有一個自由開放、可以盡情玩耍的的地方。~~
文/照片:陳雅得
部分照片感謝 張廷倫 提供
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