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麼學定線? — 東偉的6個建議

tw 1

在台灣攀岩界,楊東偉是位經驗豐富的定線員。如果你在Y17爬岩,你一定知道標【東】字的路線保證讚,動作多變化,好玩,有挑戰性但不會讓你崩潰。如過你在STONE抱石過,或參加過內湖岩館的比賽,也一定爬過他的路線。但東偉不只定線強,攀爬能力也不賴 — 有5.13。

現在的他是內湖運動中心攀岩館的館長,也曾當過Y17駐場教練,以及STONE SCS 隊長。雖然他現在不是STONE SCS隊長,但週四去STONE還是常常會看到他好心的給岩友出有趣的訓練路線。

最近,我跟東偉在STONE坐下聊聊天,他給了我們一些關於定線的想法和建議。

請問,你是怎麼開始定線的?

我最早是在Y17定線。Y17是一個很自由的地方,大家都可以出路線。如果你出好一條路線,只要跟駐場教練講,駐場教練確認過路線,同意後就可以貼。

那時候有史叔、阿Q駐場,我最早練習定線就是那時候。那時候常出路線的還有狗哥和卡拉。我們會把覺得還不錯的會貼出來,然後會看大家的反應,難度如何,會不會太難。

你為什麼會想開始定線?

以前在Y17,有些路線會讓我覺得無聊,有些人總愛出單步很遠的動作,動作很單調且常有身高限制。但那時也有很好的路線,特別是狗哥或卡拉、警察阿郎出的路線,雖然難,都很有趣、很好玩,而且當你試很多次RP之後,會發覺自己從中學習了不少。所以我就會想試看看自己可不可以出這種路線,讓別人也能像我這樣透過路線學習進步。後來看見岩友從攀爬自己的路線有所收穫,就覺得這樣定線蠻有趣的。

對我來說,定線就是一種思考創作,也有點像出一個問題,看別人怎麼去解它。我在岩館定的路線,是希望定出比較有想法、能讓大家思考,多樣化的路線。那種路線會讓人試過之後可以學習到某些動作,還有手順判斷、重心移轉,爬完之後會進步,不單純只是難度和級數,那才是我想要的。

如果有人想學定線,你會給他什麼建議?

1. 多爬一點,累積足夠的攀岩能力和經驗

你無法定好超過你攀登能力的路線。你能定的好路線,通常都只在你的攀爬能力以下。因為,良好的定線,必須對攀岩技巧與難度有充分理解。這些都來自你的攀爬的能力與經驗,來自你的動作資料庫。例如若你5.10c/d的路線爬得不夠多,就會不知怎樣的動作與強度是屬於這個層級。

換言之,一個5.11的攀岩者,不可能定出一條好的5.12路線。世界盃的定線員可以跳級定線,但這是因為他們非常有經驗、能力很強。通常,5.12以內已涵蓋了大部分攀岩的技巧,再往上的等級,大多是用更難的手腳點、更大的角度和不穩定平衡來增加身體的張力和路線難度。一般只能爬5.11 的人, 他去定5.10的路線,我相信ok,但那是指你能很穩定的爬5.11,而不是只爬過一兩條5.11a,若是後者的話,我相信5.10的路線還是會定的不太好。而若能穩定爬5.11b,我想這時你就有能力來定5.10d的動作。

攀爬能力不足,會無法掌握距離和平衡,設計出你要的動作。比如,腳點的位置不一樣,就會決定你是做側身還是flagging的動作。一樣的腳點位置,手點換個方向或是換成爛點,又是不同的動作。這些是基本的概念,也是基本的動作資料庫,但你爬的不夠就沒辦法很快地調整路線動作和強度。

你也必須知道,特定的岩板角度跟難度,應該對應到什麼樣子的岩點。有些人剛開始定線,在平面會鎖把手,但在平面牆,口袋點(pocket)就是很好的點,鎖把手沒甚麼意義。一樣的動作,用不同的點、不同的角度,動作的強度和攀爬的感覺就差很多。而在平面和大角度上能設計的動作差異也很大。

難度常常很主觀,但也是定線所要考慮的。不同岩館之間難度的落差有時很大,這情況即使在同一個岩館也會發生,但定線時要有自己的主見,這主要也是來自足夠的攀爬經驗。有爭議時再多跟岩友討論調整。

所以,首先要多爬各種不同類型的路線。在台灣大多數人定線的問題是攀爬能力不夠,不過這只是基礎門檻,攀爬能力好也不一定等於會出好路線。

2. 觀察別人出的路線

定線要怎麼學?我覺得要先觀察別人定的路線。每個攀岩者,爬到一定程度後,會有自己的想法與攀爬風格。每一條路線都有它的邏輯,它的flow。好好爬完一條路線之後,要回頭觀察並思考路線的手順腳順等等,為什麼是那樣子設計的。

3. 好路線的特性

出一條路線時,有幾個點是我會特別考慮的:思考性、排除身高限制、難度分佈、豐富度與流暢度。

思考性

我喜歡需要思考的動作,即使是5.9簡單路線,也不喜歡太過直覺、靠硬拉大點就可以完攀的那種 — 沒什麼意義。雖然這乍看之下會讓新手覺得難,但只要動作和手順對了都可以爬過,就會發現「啊,原來是這樣子」。一條好的路線,會讓你得到啟發,「我沒想過這邊可以掛腳…」,或問「這個側拉點怎麼沒有腳點?」 可能剛開始爬的時候拉不住,但後來發現,其實只要你左腳上來壓住,兩邊一夾,是可以停住的,然後就能做出其他的動作。如此就增加了你動作的database,那就是我的目的。

有時,一條路線會有多種解法,這不一定是壞事,但可能代表有設計上的瑕疵,讓攀爬的人可以不照定線者設計的動作爬完,或有辦法跳過難關,而失去練習動作的本意。這樣的路線可能就要再加調整。

排除身高限制

盡量不要有身高的限定。有些人出路線,是給自己量身定做,他們想「我就是要做一個大側身」,但這對矮一點的人來說,變成需要用跳的,並且覺得「咦,這個動作就是這樣子嗎?」並不是說,我可以抓的到就沒問題。如果你出的路線是要給別人爬的,那就要考慮其他來爬的岩友。

當然身高問題一定多少會遇到。近年世界杯抱石賽常用全地形路線,一個好處就是身高的限制不大,但在台灣由於岩館硬體上的限制,比較沒辦法出這種路線。要降低身高的影響,有時我會用加點的方式,例如給小朋友或身高不夠的人多些腳點,但做出來的動作是一樣的,任何人都可以用此路線來練習。至於5.12或是更難的路線,身高問題比較小,因為那個程度的攀岩者會有能力去彌補身高的弱點。(最好的例子就是秀儒)

難度分佈平均

上攀的路線,重點在於難度要平均。要讓人爬起來覺得流暢、有flow,用力也平均,不會說前面5.11,中間變5.8/9可以大休,然後又跳回5.11。

對我來說,好的上攀路線可以是越來越難,越後面越難。比如說5.8→ 5.9→ 5.11 ,這樣很好,讓大家前面不至於墜地,爬到後面又可以在難關放手一搏,比賽的路線常是這樣。而岩館平常定的路線,是練習練功用,所以一條5.10的路線,可能從頭到尾都很平均的5.10,這樣的路線我覺得也很好。天然岩場的路線很常發生是單步特別難,其他都很簡單,這樣會感覺路線中斷,不漂亮。

一條好的路線,我覺得就像說一個好故事。故事中的精彩高潮,就是路線的難關。上攀的路線,我會安排至少兩個那個等級的難關。爬到了難關處,那個難關會讓我有些思考或出力,也可能會有連續的難關,當然也不能從頭到尾都是難關,這樣會讓攀岩者爬得很沒信心。

豐富度與流暢度

路線不要一味垂直往上,那樣子變化不多。一個好的路線會有走向變化,比如一個小橫渡,上去,斜下,整體的動作變化會多很多。也不要一直重複類似的技巧,例如一路坐點或掛腳,或是一直換手,反之要讓動作豐富。此外,我常用岩點的方向性來控制難度與流暢度,若多給順向點,路線會比較順暢,設計的動作也會比較明顯。

4. 練習出路線,出完自己試

定線怎麼練習?要試著去出,然後觀察別人怎麼爬這條路線,當然也要自己試看看

出完,要自己去試,不能只要別人來試,因為自己試你才會開始理解「這個距離比我想像的更遠/或更近」,才可以體會出的點有多麼好或多麼爛。強度的控制上,我說過要很平均,但如果岩板角度不一樣,同樣的點會有很不同的效果。如果你沒法判斷出來它屬於5.11還是5.10該抓的點,就很難控制好難度。比如有些人力量不夠,不太會爬懸岩,他定懸岩的路線就會用很大的點,然後為了想達到那個難度,就把下個點拉遠一點,但這是很無聊的動作。其實有時候近距離內你多放幾個點,動作反而更好玩。所以你必須有攀爬能力,然後自己去嘗試,了解在這個地方抓這種點,是不是你想要的那個強度。

定線要一直練習。並不是上個課講一講就會了,內湖青少年班的學生我幾乎每堂課都會讓他們練習出路線。現在回看我自己一開始定的線,會覺得當初出得不夠好,很多路線的想法和動作不夠完整。

5. 上攀跟抱石,概念不一樣

抱石跟上攀路線有什麼區別?

上攀的話不要定出太誇張的動作。路線是給別人爬的,應該要是大多數人可以爬的動作。對上攀來說,重點不是動作有多誇張,而是怎麼去控制路線的難度分佈、變化性,增加豐富度,考驗動作的解讀、對休息點的判斷,以及盡量排除身高的影響。

抱石可以多點想像力,定出誇張的動作,因為抱石本來就是結合身體力量和爆發力的運動,訓練身體各項極限能力(力量、柔軟度、動態),路線比較短、主題式,抓點的時間沒那麼長,動作也許比較費力,但也很快就結束。很多抱石的常見動作,如掛腳或勾腳、大動態,其實在天然岩場上攀很少出現,連flagging的需求都較少。

但近年來因為抱石運動發展較快,攀岩者能力提升很快,國際比賽的上攀路線有抱石化的現象,不像以往那樣涇渭分明。

6. 考慮你的對象與目的

對像與目的是定線的重要考量。例如,在岩館出路線,跟比賽定線,就有很大的不同。

岩館的經營者要有自己的想法。以我而言,我的理念是,岩館是為了教育、啟發大眾攀岩者,讓大家能盡情練習,而非配合特定岩友的口味,因此要把好點/爛點鎖得平均一點,這樣要出簡單或困難的路線都可以。不要讓某些區塊全是爛點,只有少數人能爬。定線時,我會希望這路線大家都可以玩,所以會控制難度,並考慮到身高差別。此外,跟天然岩場比起來,岩館可控制的因子更多,岩點的好壞、抓法,也都比較可預期,因此岩館的難度級數應該更嚴格。

而比賽時,重點是需要有鑑別度,因此需考慮選手的實力來定線。上攀比賽中,我不太喜歡在最前面就安排難關,或出一些容易失誤的動作(例如給很滑的關鍵腳點),通常我會安排成上面提到的難度分佈,例如5.9 –> 5.10b/c –> 5.11a,逐漸變難。難度太一致,會讓太多人完攀;難關太難或太有創意,會讓太多人掉在相近的地方,這樣就缺乏鑑別度。內湖辦的推廣賽,國小組的定線最難,因為選手實力從5.6到5.12都有。通常我們會把起頭的三分之一出得很簡單,除了安全考量外,也帶有鼓勵新手的意味,讓實力較差的人至少可以爬一些,後段則讓高手們決勝負。不過,這只是我自己的做風,並不是到處都這樣。像我曾看過日本的難度賽,起攀就是很難的動作,許多選手根本爬不了幾步。這反映出該比賽的理念,或當地的攀岩文化重視的是什麼。

neihu

總結

定線要進步,必須多爬、多看,豐富你的動作資料庫,然後練習把動作組合起來,並練習控制強度。定線的創意不會憑空出現,事實上,即使看似很有創意的動作,往往來自大量攀登經驗的累積。所謂的創意就是99%實力的累積,加上1%天外一筆的想法。

 

 

採訪/Danger

整理/雅得

照片/吳至忠、內湖攀岩館

2017.06

tags: ,

迴響

發表迴響

登入-如果你有Taiwanrocks.net帳號,或者以下填資料直接留迴響